周末仁信,一家人带着孩子一起,看了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。
进入影院的时候,时间刚刚好,我们走到最后一排,找到座位坐下来,影片就已经开始了。本想让孩子坐到身边来,抱着她看,但她还是要自己一个人坐。
此前看了一些介绍和影评,也有人说,不太适合小孩子看。但通过观影,让孩子了解历史,观察历史,并因此记住历史,终归不是一件坏事情。
坐最后一排,能清楚地观察到前排的情况,整场座位不是那么满,可能是因为晚场的缘故。也有不少大人带小孩子。与其他场次的电影同,虽然孩子也不少,但整场都比较安静,偶尔有人走动,但也都没有任何声响。
或许,是这部电影沉重的主题,让孩子们浸入到那一段苦难而沉痛的岁月之中了。
01
先来说说这部电影吧。
影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,从一间战乱时期的照相馆作为切口,以展现战争残酷真相的照片为轮廓,围绕着侵华日军在南京期间残暴罪行而展开。
整部影片并没有宏大叙事,但每一个镜头又都直击人心,每一个普通百姓的生活日常,在日寇铁蹄践踏之下,都陷入了空前的绝望。
别说生活了,生都是一种奢望。
八十多年后的人们,很多人只能在书本中看那些记录的文字,但实际上,这些残酷的程度,已经远超过文字所能表达,而这部影片刚好给了人们一个直观感受的场景。
因此,从这个角度来说,无论大人小孩,都值得一看。
与其他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相比,笔者认为这是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。姑且不说那些所谓的神剧了,就拿之前那些不错的抗战题材电影来说,大多追求宏大叙事,讲述英雄人物,追求典型效应,剧情精彩,也有教育意义,但大多人看后,总觉得离自己很远。
而《南京照相馆》则不同,因为他讲述的就是普通人的故事,不如神剧般夸张,更没有那些大人物的不可企及。
在照相馆避难的人物,起初都是只求活命的普通人:冒充学徒的邮差阿昌,藏身地窖的老板老金一家,龙套演员林毓秀,连军装都不敢穿的逃兵宋存义……
电影里,普通人的胆怯,汉奸的落寞,舞女的觉醒,还有面对生死时的人性最底层的自私和欲望,他们都是几十万被杀害的遇难者之一,很多人都记不住,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,而他们才是最广大、最悲惨的遇难者。
每一次战争,每一次苦难,最悲惨又最不容易看见的,都是最底层的百姓。
他们虽然不是战争的主角,但他们却在某一个时空里,成了历史的主角。
02
看完电影回来,孩子找到藏在书架最底层的一本很大的报纸合集,名字叫《铁证》,一个人认真地在书桌前一页一页地翻看。
这本书是2005年《都市时报》将日本国内发行的《支那事变画报》所记载的详细内容,翻译整理所刊登出来,在刊登结束后形成的一个合订本。
这些画报,翻译连续刊登了出来,后来整理成合集,出版了一本《铁证》,总计刊登了6000余幅照片。
《支那事变画报》是日本朝日新闻社于1937年7月30日创刊的《朝日画报》临时增刊,前三辑称《北支事变画报》,第四辑更名为《支那事变画报》并沿用至停刊。内容由日军随军记者拍摄的侵华战况照片构成,附日文说明文字,涉及上海、保定、武汉、济南、重庆、海南岛等数十个中国城市。画报以半月刊形式为日军歌功颂德发行,每期含“支那事变日志”专栏及深度战况报道,记载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至1940年日军侵略行动。
大约十几年前,网上还有人出售这个画册,笔者在搜集侵华日军在安徽暴行记录的时候,多方搜集,找到了这上面与安徽相关的内容,比如占领合肥、蒙城、潜山、宿州、寿县等等,也收藏了几本。记得在某一年九月十八日的时候,合肥东部某商业中心还以笔者收藏的画册翻拍搞了一次展览。
这些年,国内一些博物馆也通过搜集、捐赠的方式收藏了这些画册,但是,都没有很多的对外展示,除了拥有,并没有发挥其价值,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。
2017年,山东画报社又将这些画报翻译成中文,并结集出版,命名为《日本侵华战争自供状:中国事变画报》,一共十册。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,只可惜,定价太高(8600元),不过孔网旧书价格大约2500。
笔者一直认为,咱们讲述抗战历史,尤其是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下,日本国内否认历史,社会各界都有不同声音,甚至《南京照相馆》上映后,很多人批评是在宣扬仇恨。这背后,是人们对这段历史了解太少,了解的维度更少,而这些当年有日军(当然还有其他国家记者)拍摄的照片,是最好的教材。
03
第二天晚上,送孩子去上课,她坐在车后座,突然她说,“爸爸,你记得日本人带中国小孩骑车的镜头吗?”我说“记得呀”,她说,“其实那是假的,他们是故意拍了给别人看,让人们觉得他们和中国人很友好”。
我跟她说,是的,看看咱们看到的这些画册上面,日本国内的宣传,他们并不认为他们是在侵略中国。如果阿昌和老金他们,不去拼命保护这些记录了真相的照片,并且用生命的代价将其传出去,可能在占领区外面的人们都不知道里面已经惨绝人寰到如此地步,甚至也不知道他们残害了多少中国人。
而这便是作为一个在铁蹄践踏下的普通人,他们用生命去保护的东西,是真相,更是民族的魂。
电影里,很多人被没有理由地杀害了,河水都红了,断垣残壁之下,处处都是尸体,这便是战争的残酷,是日军的罪恶,是历史真相的再现,值得记住。
电影最后,很多历史照片与现实场景的对比,让笔者颇有感触,记得有一段时间,小编在国外的很多图书馆网站里,搜集到很多老照片和视频资料,包括日军轰炸很多中国城市的真实记录,这些才是最真实。只是,这些内容,咱们国内展现得太少。
就前几天,查询七三一部队的相关资料,发现纪念馆的官网居然被停了,难道不是应该让这些资料在网上展示,让更多的人看到吗?
04
说一个笔者亲历的,日军轰炸亲历者的故事。
大约十几年前,小编收集整理了很多老照片资料,并与一群热衷于历史文化的朋友,建设了一个历史文化网站,还是有一些影响力。
有一天接到一位来自深圳的老人的电话,她说自己是一位退休的老人,已经70多岁了,她知道自己老家是宿州的,但不知道老家还有哪些人。
她在日军攻击宿州,被日军空袭的时候,还处在襁褓之中,家人用包袱将她裹好,塞进锅洞(过去土灶烧塞柴火的洞)里,在空袭结束后,才被人救走,带出了宿州。解放后在深圳某单位任职,前些年退休了,一直想找找老家是否还有亲人。
看到当时网站上面关于宿州被日军轰炸的历史资料和内容,就联系到小编,于是小编多方收集资料,与当地联系,也促成她老夫妻俩回去探访,亲人早已不在。
后来两位老人专程到合肥,给网站送了一面锦旗。
如同这两位老人一样,在一次又一次的轰炸中,他们被炸死了,只是多了一个数字,而侥幸幸存的,却很少有人会记得他们的故事。
05
电影里,导演将照相馆转化为一个精妙的隐喻装置:底片浸泡在显影液中的特写镜头里,手指触碰药水的动作既像接生新生,又似验尸官触摸死亡,“显影”成为历史真相浮出水面的仪式。
每一张逐渐清晰的暴行照片,都是刺破历史谎言的匕首。
那些在暗红光线下显影的照片,成了人们理解历史的“缓冲地带”。日军扫射平民的场面没有直接呈现血腥,而是通过王广海呆滞的瞳孔反射江面血浪;女性受侵害的场景只留下画外哭声。这是《南京照相馆》的高明之处。
克制反而更沉重地在我们心头刻下印记。
——历史不需要感官刺激来证明其残酷。
但是,历史需要我们记住,更需要后代理解!
当片尾林毓秀举起相机对准刑场上的战犯时,镜头里浮现阿昌、老金们的身影。
此刻我忽然懂得:带孩子看这部电影,不是传递仇恨的接力棒,而是接过老金摇动布景轴时展现的万里山河——当故宫、长城的画卷在照相馆幕布上展开,众人高喊“大好河山,寸土不让”时,这才是影片想要传递的真正要义。
银幕内外,两种声音在此刻共振。
历史的暗房永远需要显影者,而父母何尝不是孩子的第一间暗房?那些浸泡在岁月药水中的底片,终将在新一代的手中浮现出新的影像——不是仇恨的复写,而是和平的显影。
南京城的血火早已熄灭,但照相馆暗房里那盏红灯,依然在我们心里明灭。当孩子某天向他的后代讲述这段历史时,我希望他不仅传递屠杀的黑暗,更能传递老金们用生命显影的人性光芒——那才是穿越时间血雾的永恒曝光。
散场通道里没有往常的嬉笑喧哗,只有一片沉重的沉默。
久联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